×
联系我们
  • QQ客服
  • 客服电话
    4008786641
  • 官方微信
  • 现代客服
返回顶部
.clear

媒体中心

Shendi.org

研发中心

Shendi.org

地下空间:轨交综合体空间模式创新研究—设计作业展

文章来源:中大院作者:深地研究院
时间:2020-05-03 19:04 访问量:

内容来源:中大院

 

 

主题:作为以TOD主题的持续研究课题,2018年东南大学与天华集团合作的建筑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轨道交通综合体换乘空间模式研究”,以“地下空间”为主要研究方向,试图揭示以TOD为核心的地下空间的组织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地上空间以及相关要素系统的运行机制特征。

 

场地:设计场地位于南京市下关区下关站,本站为5号线与9号线的交汇处,道路中间为渡江人民英雄纪念碑。围绕换乘中心区的东北地块为展示中心,西北地块为办公,西南地块为商业。其中,场地的西南部有一个公交换乘站。

 

目标:在解析站点空间特定换乘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由此形成全新的轨道站点开发模式。

 

 

 
第一组:渡·盒  

李珂,胡侃

 

设计说明:本设计通过在地铁换乘站点附近合适的区域设置盒子空间作为过渡空间,加强区域内不同人群的视线交流,激发路上行人、地铁乘客、商场顾客三类人之间的身份互换,在清晰快速进行地铁和其他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接驳的同时增加商业机会和社区活力。

 

概念模型照片:

 

实物模型照片:

 

盒子1:

 

盒子2:

 

 

 

 
第二组STATION PARK 城市公园 

徐海闻,吕雅蓓

 

设计说明:本方案基于对基地的调研分析,和总结TOD的三个问题,即与城市连接问题,与建筑的接驳问题和核心空间的换乘体验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使之成为连接各公共空间的节点,探索不同模式的连接方式和创造有公园感的核心换乘空间三种解决方式。希望人们在这个从地下蔓延到地上的绿色公园里,既能满足交通换乘需求,也能有自然体验。

 

概念模型照片:

实物模型照片:

城市脉络意向分析

 

基地分析

 

TOD问题分析

 

 

 
第三组:反转城市 

徐清清,孔圣丹

 

 

设计说明:设计以TOD轨道站点开发为契机,探讨在高密度城市开发条件下,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可能性。以地铁为主的公共交通为地下空间带来了大量人流聚集的可能性,这种人流聚集是地下城市建立的基础。区别于地上城市道路为基本组织元素,设计在地下城市探索了公共空间作为基本组织结构的可能性,并结合置入多样的城市功能、交通功能,建立一套区别于地上的未来可能的地下城市秩序。

 

概念模型照片:

 

实物模型照片:

公共空间生长方式

概念模式图

平面图解

剖面图解

 

 

 

第四组:多首层 

曹艳,赵楠楠

 

设计说明:方案希望通过多首层的策略来实现价值的均好性,希望形成新的商业休闲中心。对多首层商业案例进行研究,重新定义了首层。在方案中,选择负二层地铁换乘层,地面首层,酒店和办公等公共功能进入的屋顶首层作为方案的三个首层。并通过对首层的高效性、开放性、公共性和可达性的探讨形成了快速联系、舒适体验的多首层系统。

 

概念模型照片:

 

实物模型照片:

 

重要分析:

主要问题

 

解决策略

 

 

前期研究

 

首层特点

 

轴测图

 

 

 

 

第五组:Metro Scape

解麒华,武若斌

 

设计说明:下关站不仅是五号线和九号线的换乘站点,更是通往滨江商务新区的门户和窗口,本设计希望通过以地铁换乘为核心的景观来展示新区,联系周边地块并增加其商业价值与活力,改善人们对地下空间闭塞单调的认知,通过核心换乘盒,提高换乘效率,并将人流引入不同街块,将地下各种运作的系统作为景观,打造体验式换乘空间,漫游的同时可以看到繁忙活跃的地下城市空间。

 

概念模型照片:

实物模型照片

 

分析内容:

动态分析

成果图纸

 

 

综合体内部透视

 

中心商业视角

 

悬吊的盒子视角

 

舞台剧场视角

换乘核心视角

 

 

 

第六组:交叠的十字 

郭勉,朱梦然

 

设计说明:本方案聚焦于对于国内交通轨道换乘点的位置——十字路口这一现实背景,试图通过组织一个立体叠加的“十字路口”组织起不同层面上且服务于不同对象的交通流线。这一交通体系为周边地块带去可供连接的“接口”,从而提升各个地块的价值。通过探讨城市环境-交通-交通体-地块价值的TOD模式,希望能够用尽可能集约化的空间实现在十字路口下换乘空间的高效,为周边地块带去活力与潜力。

进而,方案试图在空间上提高使用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借助控制空间之间的“可视性”“可达性”,使人不断受到周边环境的吸引;再以中央核心的纪念碑成为各个地块聚焦的标志,指引方向。最终希望以明晰的交通体系带动周边的交通效率与发展活力。

 

概念模型照片:

 

实物模型照片:

 

 

重要分析:

客流量分析

可视性分析

 

可达性分析

站厅层效果图

站台层效果图

指导教师简介

 

朱渊,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利时鲁汶大学,美国里海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日常设计理论、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乡村设计。

 

叶如丹,天华集团副总建筑师,美国德克萨斯州注册建筑师、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专业认证专家,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他拥有丰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在城市综合体和TOD综合开发领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张婧,南京天华总建筑师,建筑学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拥有十多年的大型综合复合性社区和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设计实践经验,参与设计并完成的项目类型多样化,包括城市综合体、办公建筑、复合型城市社区等。

 

曹奇琛,天华TOD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美国建筑师协会洛杉矶分会panel speaker。过去十年参与各类型项目遍布美国、中国和新加坡。

 

设计团队:李珂、 胡侃 、徐海闻、吕雅蓓、徐清清、孔圣丹、赵楠楠、曹艳、解麒华、武若斌、郭勉、朱梦然

 

 

特邀评委:

黄向明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集团  总建筑师

李   凌   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合伙人

邢佳林   南京市规划局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处  副处长

漆   宏   北京城建院南京分院副总建筑师

 
内容来源:中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