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重大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会在南京举行
文章来源:未知作者:紫金山新闻时间:2020-12-08 16:27 访问量:191
12月8日上午, “共建重大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会举行。这是南京市委市政府聚焦校地合作、深化校地融合、助推校地发展,全面加快创新名城建设的又一务实举措。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致辞,市长韩立明,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出席。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近年来
南京聚力建设创新名城
取得了积极成效
▼
校地合作、融合共赢
高校成为
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力量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中心供图
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一大批高校积极参与、深度融入,包括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校地融合项目在南京落地开花,现场发布的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更是体现了优势学科、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而此次与重庆大学共建研究(生)院的合作模式,更是在联合培养人才、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校地融合创新模式的又一探索实践。
校地融合创新
正面临重大机遇、担负重大使命
紫金山实验室。实验室供图
2017年9月底,南京启动“两落地一融合”(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工程,作为建设创新名城的具体抓手,由此拉开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大幕。
“两落地一融合”工程。资料图片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目前拥有普通高校53所(不含军事院校)、其中有“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1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所),独立科研机构136家、其中中科院系统独立科研院所6家。
今天,创新南京“牵手”三大名校
▼
1
南京市人民政府与南京大学签署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依托共建协议
2
南京市人民政府与东南大学签署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依托共建协议
3
南京市人民政府与重庆大学签署共建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协议
4
浦口区人民政府与重庆大学签署共建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合作协议
科研人员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的微波暗室内工作。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发布
▼
1、东南大学教授、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副主任尤肖虎发布东南大学与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创新重大成果(5G/B5G基带电路自动生成软件系统)
5G/B5G基带电路自动生成软件系统
东南大学与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团队,依托前期5G无线传输技术及AI技术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开创性地研制出“5G/B5G基带电路自动生成软件系统”,为5G垂直行业应用定制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主可控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
该软件系统可根据5G客户在技术指标、成本和功耗等方面的关键需求,自动生成客户所需的5G基带电路,从而使客户能够快速、敏捷地完成5G基站或终端基带处理芯片的定制化研发。该成果为移动通信领域EDA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是我国在EDA基础技术的重要突破。
2、南京大学教授、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副主任李爱民发布南京大学与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联合创新重大成果(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和eDNA精准生物检测与生态健康诊断技术)
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
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利用微米级高能气、液涡流能量转换将大规模多相工业反应器内毫-厘米尺度的传质界面高效调控为微米尺度,实现反应压力减半、排放减半、投资减半、成本减半和效率倍增,推动绿色化学制造。该技术已申请专利500余件,达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已在炼油、石化、制药、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推广应用50余项,合同额超亿元。在长江沿线和全国全面推广应用,将会直接带动万亿GDP增长与安全环保水平大幅上升。
eDNA精准生物监测技术
eDNA精准生物监测技术,打破传统以生物个体为主的监测模式,通过监测生物释放在环境中的基因信息,仅需一杯水等少量环境介质,即可准确、快速识别环境中生物多样性,实现监测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较传统生物监测技术,准确性提高50%,工作量下降90%,效率提高3倍,现已推广应用于长江、太湖、淮河等中外30多个重大应用场景。
3、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朱才朝介绍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筹建情况及建设设想
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
南京和重大已有多项合作,而且推进力度非常快。重大与50多家在宁企业开展了科研项目合作,组建了南京可信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系”新研机构,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生院建成后将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培训各类国际化适用型人才为辅,5年期内逐步达到1000人研究生培养规模。除了教书育人,南京和重庆大学还将以研究生院为载体,共同探索跨区域校地融合创新实践,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构建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创新型校企(地)合作模式。
下一步
校地合作推动重大创新平台
尽快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
▼
推进会上,张敬华深度分析校地融合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担负的重大使命。
“共建重大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会正是落实总书记重大讲话精神的务实成果。面向未来发展,创新是唯一出路,也是制胜一招,我们要把校地融合作为创新的一项核心工作抓紧抓实。
-
要共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意识
-
要共同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担当
-
要共同强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
下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南京将着眼高质量、对照高标准、实现高水平,坚持“三个导向”、做到“四个共同”。
—工作思路上,要坚持“三个导向”—
坚持目标导向,提升发展追求
-
紫金山实验室要瞄准国家实验室定位,在攻关前沿技术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
扬子江中心要紧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态文明实践中心和美丽中国展示中心;
-
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要努力打造跨区域合作创新实践的样板项目。
坚持协同导向,促进优势互补
扩大创新名城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交融点,通过科研人员“双聘制”、专业技术职称代评、科技设备资源共享等举措,放大资源叠加效应,打造创新共同体。
-
南京将为高校和平台营造更优创新生态和产业化环境;
-
高校要把人才集聚培养、优势学科建设的力量向平台集中;
-
平台要提升整合应用的能力,聚集资源为我所用。
坚持改革导向,增强机制活力
在任务凝练、人才培养、运行模式、评价考核、开放合作等方面拿出更多走在前列的探索举措,抢占国家重大科技布局调整的先发优势。
—运行机制上,要做到“四个共同”—
日常运作要共同协商
建立常态化会商机制,加强高校、实验室、理事成员的互动交流。当前,要做好加强“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衔接。
政策资源要共同争取
校地双方要立足各自条线,积极主动向上汇报沟通,争取承接更多国家级的重大任务和龙头项目。
支持举措要共同保障
市科技、财政、人社等部门和相关板块要在平台建设、人才安居、教育医疗等方面全力支持。希望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资源和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优势,加快形成科研要素双向流动、良性互动格局。
收益成果要共同享有
完善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确权和收益分配机制,在科技奖励、学术论文、专利著作等成果共享方面探索拿出更多制度性办法。
大胆探索、通力协作
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共同把创新名城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
美好蓝图转化为现实图景
来源 | 紫金山观察、紫金山新闻
编辑 | 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