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QQ客服
  • 客服电话
    4008786641
  • 官方微信
  • 现代客服
返回顶部
.clear

媒体中心

Shendi.org

研发中心

Shendi.org

全球创新资源为何集聚南京?

文章来源:未知作者:南京创新名城建设
时间:2020-12-24 17:19 访问量: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科创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聚焦“创新名城”建设,“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融入世界科技创新生产链,更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全城创新。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魅力日益彰显;一个对接全世界的协同创新体系,正在生根发芽。

 

图片

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生根出访”触角直达全球

 

 
 
 
 

疫情期间,第二届南京创新周不得已采取了部分“云上”形式。各国重要专家和重点企业都积极参加了线上活动,人才与项目引进计划并未受影响。

创新周热度不减,折射出南京已在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上崭露头角,背后是2018年启动的一项“生根计划”。

 

过去,海外招商引才往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南京瞄准这一痛点,通过各片区结合主导产业,聚焦全球创新热点区域,深耕目标国家创新资源,有的放矢与目标国开展紧密合作和深度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日,总投资3000万元的流程工业智能化研究院启动运营,这是浦口区对澳大利亚对接的成果之一,从接触、签约到正式投产用了不到一年。“选择澳大利亚,看中了该国不仅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等技术领域全球领先,更与浦口产业方向相契合,五次互访共引进了42个项目。”该区负责人说。

 

紧盯创新大国与关键小国,从“生根”到“深耕”,成为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重要路径。两年多来,全市共有数十个团组外出开展深度、双向交流,与23个国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立海外协同创新中心29个,一批项目落地生根。

 

“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南京的创新必须是开放的创新、国际化的创新。”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生根出访”触角直达全球,南京的创新方能与世界携手同行。 

 
 

 

 
国际资源发挥“头雁效应”

 

 
 
 
 

利用微波,不用接触即可测量人体心跳脉搏、呼吸频率,综合判断人体健康和心理状态……这项由南京华曼信息技术研究院牵头研发的生物雷达技术已在医疗机构应用。牵头人是一名外国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教授瓦季姆·沙赫诺夫。 

 

“合作正在进一步加深。”沙赫诺夫说,双方将共建电子信息技术国际开放性实验室,为更多技术转移提供硬件条件,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专业平台。

 

在推动高水平开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上,南京正以更多元的模式牵手国际伙伴,连接更多创新产业链。 

 

位于未来科技城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先进技术创新及展示中心如同一个“超链接”,直通德国工业4.0的创新技术储备,对接2.5万名德国科学家、72个德国研究所和近百所大学……这类新型研发平台和机构不仅打开了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通道,也为集聚顶尖人才畅通了渠道。据统计,南京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超400家,三分之一有国际化团队参与。

 

国际化资源发挥“头雁效应”,本土创新加速裂变。栖霞区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运营两年多,已持股孵化项目20多个,有道小图灵、燧坤智能等五个项目已进入融资阶段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同时,南京也积极与全球分享发展机遇。白下高新区科技创新部副部长韩玮介绍,秦淮区通过在芬兰、日本设立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不仅先后完成七批次出访,组织钟山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云创大数据等本土企业“走出去”,还邀请芬兰成为首届南京创新周“主宾国”,引进了一大批芬兰、日本的人才项目落地南京。 

 
 

 

 
创新指数实现“四连跳”

 

 
 
 
 

目前,常住南京的外籍人士已超过2万人,外资企业超过8000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是充满活力的创新氛围,宽松的创业环境。”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教授杨美家说,2018年他参与创建江苏艾洛特医药研究院,不到一年就申请三项发明专利,孵化完成七家企业,正在开展12项生物新药研发。 

 

2019年9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在江北新区奠基。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托普说:“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南京在发展新科技和医疗健康领域的雄心,也确信合作会使南京在某些领域占据核心位置。” 

 

遍栽梧桐引凤来。2017年,南京正式叫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口号;连续三年,市委出台“一号文件”聚焦创新名城之策,新年“第一会”探讨创新名城之路;2020年,南京成立创新委员会,由市委书记担任创新委主任。 

 

“变科技局抓创新为从顶层设计实现全城创新,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正在形成。”南京市市长韩立明说。 

 

过去,秦淮区最负盛名的是诗人笔下的朱雀桥、乌衣巷,现在又多了一个“秦淮硅巷”。以此为载体,该区形成了以中航科技城为先导、中电芯谷为带动、军民融合产业带为支撑的创新片区。

 

老城不老,其命维新。在南京,几乎每个区都有硅巷,每个区都成了“高新区”,这座城市也成为海内外一流人才的创新创业首选地。 

 

截至目前,已有六名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98名中外院士在南京创办企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版全球创新指数中,南京排名第21位,在中国仅次于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2017年以来,南京已从第94位、第27位、第25位到第21位实现了“四连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