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QQ客服
  • 客服电话
    4008786641
  • 官方微信
  • 现代客服
返回顶部
.clear

媒体中心

Shendi.org

研发中心

Shendi.org

东大建筑学院参与亚洲遗产保护,开辟“一带一路”合作新领域!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作者:东南大学
时间:2019-12-09 18:49 访问量:

 从2017年初开始,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连续三年对妙乌古城开展测绘、调研以及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妙乌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参与缅甸妙乌项目的成员在古都遗址前合影

妙乌,位于缅甸西部若开邦的莱姆罗河岸,是一座废弃已久的古都遗址。这里曾是阿拉干王朝繁华的都城,如今却渐渐被人遗忘,只有散落在荒草间的古建筑遗存见证着历史的兴衰。

 这是中国首次主导在外国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研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除缅甸外,东大团队还先后对泰国、马来西亚、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等国的历史城市和文化遗产,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查研究工作,为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申遗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基础数据,同时,这也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在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妙乌古城的一处处遗产点就像散落在地图上的一颗颗棋子。不过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泓眼里,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棋子”其实分布有序,更像按照一定规律串联起来的珍珠一般,其中包括历经沧桑的皇宫遗址、雄伟壮观的城墙片段、造型精美的寺院和佛像等等。

 

用科技还原遗产数据库

 随便点击一处遗产点,其地理位置、三维数据、建筑年代和材料,以及不同角度和比例的平面图、立体图、实景照片和录像等一一显现。即使是没有到过妙乌的人,也能对其遗产现状一目了然。

 这些正是东大团队在妙乌的部分测绘成果。201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缅甸方面邀请在业内享有盛誉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为妙乌古城申遗提供技术支持。

 由于经济落后,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武装冲突,妙乌古城的遗产大多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不时遭到自然和人为破坏。而且,其原始数据资料几乎一片空白,不仅无法满足申遗的要求,也对后期维护和修复造成障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管理教席主持教授、东南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董卫指出,古建筑遗产一旦损坏,必须要有基础数据资料才能修复。此前缅甸一些古建筑受损后,因为缺乏原始数据资料,就直接用水泥修补,这不仅违反申遗的规定,而且很容易再次损毁。

东大师生在缅甸妙乌古都遗址调研

 

 为此,团队从最基础也最繁琐的数据资料收集开始着手,借助自带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飞测航拍等先进仪器,开始对一处处遗产点进行测绘。测绘内容除建筑尺寸、距离外,还要分析材质、强度和风格等,并全部拍摄高精度图像,由此形成一系列三维数字模型,并导入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可视化数据库

 
 

 

古城依山而存价值独特

 “一旦把这些内容导入数据库以后,很多我们在现场感知不到的问题就马上会呈现出来。”江泓表示,和一般的都城大多选址平原并靠近河流不同,妙乌古城的选址非常独特,这是在群山之中建立的一座都城。借助数字模型中的地理高差,就容易看出其城市选址和周边自然地理格局的关系。

 例如,东南亚古城的重要建筑一般都位于几何中心,但是妙乌古城的皇宫并不位于城市中心。团队起初曾对此感到疑惑,但经过地形高程分析后,发现妙乌古城分为南北两大台地,其中北部被规划为宗教区域,南部则为世俗区域。

 同时,和很多古城方方正正的城墙不同,妙乌古城的城墙依山就势而建,和中心建筑构成了佛教中的“须弥山”(神山)的对应关系。古城的东西向轴线、城墙走向和周边重要的山脉和主峰,又巧妙地将源于佛教的“曼陀罗模式”隐藏其中。这些反映了阿拉干王朝的城市规划思想,也是妙乌古城的独特价值所在。

 

阻止在遗址上再建新城

 通过进一步研究,团队还推测出妙乌古城非常复杂精妙的水利体系和防御体系遗址的大体位置,这些推测在文献记载和对当地居民的走访中已得到部分证实。

 江泓说,缅方原计划在妙乌古城水利体系和防御体系遗址所在的位置建设一座新城,但在团队得出上述研究成果并建议重新划定古城的保护范围之后,缅甸建设部决定停止新城的建设,并将这些遗址纳入古城的保护范围,从而使其幸免于难

 经过多批师生近三年前赴后继的工作,最终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完成了妙乌古城核心区及周边区域总计30平方公里的高精度飞测地图,包括60余处重点建(构)筑物的三维扫描数据及详细测绘图,并据此完成了多部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

 这些宝贵的成果,为妙乌古城申遗以及后续的持续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团队也因此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和中缅两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

 

参与异国文保 面临诸多挑战

在异国他乡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团队自然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的甘苦只有亲自经历才能体会。

“虽然那些文化遗产很美,但是调研跟旅游完全不一样。”参与缅甸等国项目调研的建筑学院研究生李文玥表示,测绘调研大多是在露天进行,由于需要避开雨季,团队只能选择在旱季工作,每天从早上六七点出发,一直工作到很晚才能返回住宿场所。

东大团队成员乘船进入缅甸英瓦古都遗址

 

 在东南亚旱季的烈日下工作,稍不注意就会被晒伤,领队的董卫教授就曾因为忘记涂抹防晒霜,直接被晒掉一层皮

 “每天最开心的就是中午太阳最晒的时候,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李文玥说,在缅甸英瓦工作时,附近一个小型博物馆门口有一棵大树,为了躲避中午的烈日,她和其他老师同学就挤在树下,这是一天工作中难得的放松时刻。

 除自然环境的挑战外,团队还面临语言文化、政局动荡等方面的挑战。江泓表示,由于东南亚国家大多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历史文化的多样性非常复杂,调研过程中需要充分学习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乃至风俗民情

 缅甸等国的政局动荡也给调研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有两次调研活动就因为当地爆发武装冲突而被迫取消。有一次,团队刚刚抵达仰光,准备转车赶往妙乌时,忽然接到缅方通报称当地发生武装冲突,团队不得不临时改变行程,转赴其他地区进行调研。

 不过,各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均对团队在当地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

 

 

实际上,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已有好几支这样的团队

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南亚

给各国的历史遗迹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足迹遍布东南亚各国

 自2015年起,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启动了亚洲历史城市研究方向,先后派出多批次师生考察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城市和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文物局、各国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查、教学和研究工作。

 例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缅甸曼德勒科技大学建筑系合作,共同开展曼德勒及英瓦(Inwwa)古都遗址调研工作。江泓说,缅甸拥有大量精美的历史遗迹,但因为保护水平较低,迄今只有两处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东大师生的工作成果为缅甸更多的历史遗迹申遗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东南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师生则支持尼泊尔昌古村、巴德岗等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灾后调查与保护事业,获得了尼泊尔政府考古司的赞誉。

东大团队受到缅甸居民的热情欢迎

 

 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根据尼泊尔文化、旅游和民航部下属的考古司统计,地震造成60余座印度教神殿倒塌,200多座神殿部分毁坏。加德满都谷地多座重点古建筑损毁,其中12座为世界文化遗产。

 为此,东大的团队先后多批次深入地震灾区,对受损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实地测绘与研究,并收集整理当地传统建筑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必需的基础数据。

 
 

 

中国文保经验供东南亚借鉴

 东大师生的工作,为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董卫指出,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积累的经验教训,可为即将迎来快速城市化的东南亚各国提供借鉴。

 目前东南亚国家的很多原始遗产保存状况相对完好,但是根据预测,未来全球80%的城市化集中在亚洲,东南亚各国将陆续迎来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面临着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

 董卫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在实现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对东南亚国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东南亚各国政府部门纷纷选择和东大团队合作的原因之一

 目前,东大建筑学院除主动到东南亚各国进行调研外,还与各国高校密切合作,通过联合举办暑期国际学校以及有针对性地招收东南亚地区的各国留学生等形式,为当地培养专业人才。例如,要求越南留学生开展胡志明市城市发展研究,系统积累越南南部城市历史发展数据,同时也鼓励其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区域性影响。

 

“亚洲遗产管理学会”落户东大

 鉴于东南大学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贡献,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旗下的“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落户东南大学。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管理教席、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等国际平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表示将逐渐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各个相关历史城市的合作,以中国经验及东方思想深化亚洲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促进全球范围的合作与交流,为亚洲城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向深度国际化作出贡献。

 

来源:东南大学